政府采购IT网_IT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协同软件 是否洗牌在即

政府采购信息网  作者:孟杰  发布于:2006-04-21 15:08:37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编者按:协同软件在2006年引发的热潮,令各路厂商保持持续高涨的热情。但是,协同概念的模糊和市场的无序,都给未来的协同命运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个年轻的产业能禁得起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吗?

必由之路

  在商业领域,存在的一个潜规则是,新兴的产业在经过一番摸爬滚打之后,只要稍见风头,便会被更多的人所追捧。协同软件便是其中较具代表的典范。在经过多年的纵深推进和螺旋式发展后,和传统的财务软件、ERP等相比,协同软件已经势不可挡,撑起了企业信息化一片天。在当前的IT领域,企业信息化“三分天下”的格局的初备中,就不能忽视协同软件的存在。

  “协同最早比较偏重于软件、网络和通讯结合,偏重于产业和技术,后来逐步由协同应用去延伸到协同管理。协同不仅仅是技术概念和产品概念,从2003、2004年开始把它拓展为管理的概念。有了协同技术、协同产品之后,大家的工作方式、管理的模式都会产生变化,这也是后来随着我们的产品在用户使用当中不断深入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作为协同软件的倡导者,点击科技的总裁王志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协同的发展历程,言语中不免流露无限感慨。

  纵观目前的协同软件市场,可能连王志东本人在当时也无法料想,数年后,协同软件的概念会“扎”的如此之深,以致于连IBM、微软、甲骨文等这些国际IT巨头们也加列其中,形成了浩浩荡荡的500多家涉足协同软件领域的庞大厂商阵营。

直面瓶颈

  一直以来持续关注协同软件的人都知道,国内协同软件市场经过近两年的增长,2006年开始进入了厂商推广的新高潮期。

  自2002年以来,“协同软件”在国内市场日渐受到关注。2004与2005年,协同软件市场显著增长,国内数家IT厂商切入了这个新市场,众多OA 厂商也迅速跟进,贴上了“协同”的标签。一时之间,协同软件在整个IT领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其受关注度毫不逊色于其他IT产品。但是事情往往都有双面性,好处是,厂商们纷纷加盟,将会大大缩短协同软件在市场普及的时间;不利之处在于,为了谋求市场利润的最大化,各商家在宣传协同软件时的出发点不一样,使得用户对于协同软件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实际价值并不十分清楚。

  易观国际在日前发布的《中国协同软件产品定位专题报告2006》中指出,产品定位问题将成为国内协同软件市场的发展瓶颈,目前仅此市场今年的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此报告探讨了中国协同软件市场在当前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的发展瓶颈——产品定位问题。并明确指出了针对软件产品定位的5项参照指标,据此对主流厂商的产品定位现状做出了评估。

暗藏危机       

  如果说数百家的协同软件厂商在2005年把协同软件推向蓬勃发展的话,那么在2006这种被业界公认为达到最高速的情况之下,协同软件又将进入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众所周知,汽车行驶太快,中途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对于如今的协同软件而言,无序的市场和太多的概念化,已经在无形之中透露了它存在的危机。甚至已经有人抛出“协同软件即将洗牌”的断言。

  “如果说协同软件即将面临重新洗牌,我觉得只是单纯的产业链整理和规整。”王志东对于当前的这种业界传言没有正面回答,却从侧面道出了自己的感受。

  而金和公司总裁栾润峰针对于此,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洗牌年这个说法不够准确,目前在协同软件市场的发展中,不断有新厂商进来,同时也有一些老厂商退出,每个市场发展都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可以说每年都在洗牌,不能特别指定某一年就是洗牌年。”

  “从市场的角度看,竞争永远是好事,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够有技术与产品的不断提升。洗牌是年年有的,在竞争社会里,大家在竞争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甚至相互融合,都是必然现象,协同软件市场同样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协同软件的洗牌,是从协同应用的角度引发的协同技术的重新组合搭配。”慧点科技企业部副总经理韩国权则对这种说法表达了认同,只是对洗牌之说给出了一种新的解释。

  不管怎么说,协同软件的迅速成势,这其中都凝聚了更多厂商的精力和心血。对于这个年轻的产业来说,如果要成产业化和规模化,就必须得同心协力,协同软件的美好明天有待于大家的共同促进,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将会出现电话、网络设施、协同软件一个都不能少的局面!

相关链接:
              什么是协同软件

  协同软件(Collaboration Software)是指那些以团队协作为目标的协作软件工具,主要包括群组协作管理,如:工作流管理、项目管理等等;各种通信软件,如E-Mail、即时通信、VoIP等。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用户全球化等新需求的提出,协同软件概念也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结合了Internet、工作流、即时通讯和SOA等多种技术和手段。或者可以认为:协同办公、协同政务、协同商务等协同应用,以及工作流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信息门户等协同平台,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远程视频、流程编辑器等协同工具,组成了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协同软件。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