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IT网_IT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三大外因左右联想未来

政府采购信息网  作者:黄志光  发布于:2004-12-15 14:13:48  来源:计算机世界

  在以 17.5 亿美元获得 IBM PC 业务之后,新联想通过简单的 1+1 获得了全球 PC 市场第三的名分和全面国际化的事实。尽管柳传强调此次并购并不是一个非零即 1 的选择,但联想要交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仍有三大悬 疑和诸多挑战。

  第一, 外部如何适应产业环境的变化

2005 年,刚走上景气复苏通道的 PC 市场在企业换机潮结束之后又将步入缓慢增长通道,摆在联想面前的是一个更为错综复杂产业环境:在生存压力和新锐厂商的竞争下, PC 的价格还将继续下降。

12 月 9 日,市场研究公司 IDC 发布了一份 PC 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虽然 2005 年全球计算机年增长率达 10.1% ,但总销售额仅增长了 3.9% 。正是基于这一理由,另一市场研究公司 Gartner 做出了全球 10 大 PC 厂商中将有三家厂商放弃 PC 业务的预测。 Gartner 更是在私下里预测,从 2006 年至 2008 年全球 PC 出货量的增长率将只有 5.7% ,仅相当于今年的增长率的一半。

  在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戴尔和新锐厂商的频频发动的价格大战也将给新联想带来莫大的压力。在销售和份额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戴尔继续保持盈利。在国内市场上,戴尔也表现优异,去年在中国 PC 市场的出货量更是骤增 63% 。而以神舟为首的二线品牌也在不断制造概念,以令人咋舌的低价不断冲击二三级市场。

  笔记本取代台式机的趋势也是不争的事实。与平均年增长率仅 10.1% 的 PC( 含笔记本 ) 市场,年增长率达 22.4%(IDC 数据 ) 的笔记本市场无疑是 PC 市场的未来。虽然 IBM 笔记本在中国内地市场遥遥领先,但在全球市场,其定位远不如台式 PC 那般显赫。根据台湾地区媒体的报道, 2004 年,排在全球笔记本市场前两位的是戴尔和惠普,其市场占有率都超过 20% ,排在第三位的是东芝, IBM 只能和宏碁竞争第四,而联想更在十名开外。因此,如何在基数很高 (2004 年全球超过 5000 万台 ) ,利润更高,前景更好的笔记本市场获得新的突破也将是联想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挑战。

  第二,如何整合公司价值链?

  联想认为,自己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客户的认同,整合时间的控制和自己的驾驭能力,而这几点归纳起来其实都和跨文化垮产业链的整合有很大关系。

IBM 和联想都是一个有着鲜明企业文化的公司。没有人怀疑,由 10000 人的联想和 9500 人组合成的新联想会产生多大的问题。联想正式入主 IBM PC 之后,一个不可避免的行为就是裁员。今年年初,联想因为内部员工在自己博客上的一篇“公司不是家”就将一个看似很普通的裁员事件弄得沸沸扬扬。接手 IBM PC 全球业务后,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会因国家、地域、民族、法律等产生很大的变化。国内某巨头在收购德国某电气公司之后就因劳工问题变得十分棘手。而由于 IBM PC 业务遍布全球数个国家和地区,如何建立一套新的企业文化体系,让全球所有的员工都团结在联想的旗帜之下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有外电称,收购消息公布后 IBM PC 业务员人心惶惶,“此刻在北卡罗莱纳,人人都担惊受怕”。而在国内 IBM 总部,很多 IBM PC 员工也是一脸黯然。业内人士认为,“如何留下 IBM 旗下 800 名与客户建立重要关系的 PC 销售代表是联想面临的第一场考试。若他们拂袖而去,会让联想蒙受重大损失。”

  在企业内部,短期内需要尽快的一件事就是如何留住重要员工。尽管联想承诺 IBM 的员工工资不变,待遇不变,但是柳传志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要稳住原来 IBMPC 部门的 13 个高层,“稳住了他们就能稳住一大片人”。

  内部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收购后突然爆增的资源进行整合。事实上,无论是 30 亿美元的联想 PC ,还是近 100 亿美元的 IBM PC ,都已经在上下游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要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就需要对这两条业已成型的产业链从研发、采购、生产、测试、物流、渠道、服务等方面


动大手术。而任何一环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产业的变化。曾有台湾地区媒体分析认为,联想收购 IBM PC 业务之后将使台湾地区的主板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联想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些资源整合好,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这种全球化的资源整合运做方式对于缺乏进军国际市场的经验的联想来也是一个大的挑战。

  第三, 如何赢得投资者的耐心?

12 月 9 日,联想集团股票成为港股抛空主力,当日下跌 3.74% ,抛空额达到 2404 万港币,占港股今日抛空总额的 7% ,市值蒸发 7 亿港币。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 IBM 股价在 12 月 8 日上涨了 0.57% 。

  单看财务指标,联想收购 IBM PC 似乎并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2003 年, IBM PC 部门的销售营收为 95.6 亿美元,净亏损 2.58 亿美元,而净资产为资产净值为负 6.802 亿美元。即使由于 2004 年的 PC 换机潮业绩大幅上升,预计税前盈利也不到 1 亿美元。而联想的 2003 年的销售额虽然仅为 29.7 亿美元,但净利润却达到了大约 1.35 亿美元,远远超过了 IBM 。考虑到未来两年联想的规模效应会削减部分支出,但利润的下滑却似乎难以避免。

  一家香港经纪公司的分析师表示:“总体来看,联想的出价太高了,合理的价格应该是税前 9 亿美元到 12 亿美元。联想收购的并不是一项盈利的业务,因此不会增加该公司的收益,而发行新股短期内势必会带来稀释效应,从而导致该公司股价下滑。”

  联想首席财务官马雪征对此的解释是,联想与 IBM 的业务毛利率均为 20% 左右,但 IBM 三年前由于零件问题导致过去两年的保修费用大幅增加,约占净收入的 4% 到 6%( 约 4 至 6 亿美元 ) ;加上材料、制造和运送成本较高,因此出现了亏损。

  市场份额的下降也是让投资者疑虑的因素。“客户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仅美国政府采购每年就占 IBM PC 部门的 6-7% ,而这个客户很可能丢失。”柳传志坦承。这就意味着,联想若要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仅这一个客户的影响就得逼新联想要以超过业界平均速度多 4-5% 的增速才能实现。而在今年第二季度整个亚太区 ( 不包括日本 ) 的个人 PC 销量增长 19.6% ,联想以 14.1 % 的增长率低于平均值,而惠普增长 35.7% , IBM 增长 27.5% ,戴尔增长 38.8% 。

  更为关键的是,即使是马雪征说有信心在未来 3 年随着业务逐渐整合,效益一步步提升,但她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表。而如果财务指标得不到明显改善的话,而市场份额又在下滑的情况下,投资者的脸色就会非常难看。因为即使是韦尔奇那么优秀的 CEO 也抵挡不住 GE 股价的下跌。而在股市上,财务指标更是硬道理,不给股东带来利益的公司都会被投资者用脚来投票,而在这点上,联想也不例外。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