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IT网_IT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智慧城市须“慧”而“不贵”

政府采购信息网  作者:  发布于:2017-09-29 09:48:03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
投稿邮箱为:tougao@caigou2003.com,投稿时请附作品标题、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等信息,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一经采用,本网会根据您的文章点击情况支付相应的稿酬。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大规模实践应用。从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情况来看,掌握大量可配置资源的地方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者和推动者。然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系统性不仅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执政智慧,也需要巨额启动资金以及持续稳定的后续资金投入。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中国智慧城市计划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6万亿元。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增幅减缓、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政府应立足地方实际,深刻认识智慧城市建设的复杂影响,审慎选择智慧城市的建设途径和方法,使智慧城市的建设做到“慧”而“不贵”。
 
智慧城市须“慧”而“不贵”
智慧城市须“慧”而“不贵”
 
  智慧城市,何为“不贵”?
 
  当前我国中东西部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财政收入差距明显的问题较为突出,与此同时,我国有不少城市都在上马智慧城市建设。在当前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债务风险突出、政府相对预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必须科学论证智慧城市建设,量入为出,量力而为,使智慧城市的资金投入符合地方的财政收入能力和经济发展状况。例如,黑龙江、辽宁、吉林在内东北各省份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根据目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状况地方政府有必要持谨慎态度。
 
  智慧城市建设中多数项目具有经营性和竞争性,能够吸引多方参与,运用PPP模式解决融资问题。与政府的“囊中羞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社会资金存量是相当可观:截至到2014年12月,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状况(包含:股票、债券、贷款、存款)达44183.47亿人民币。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分解功能模块,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并使智慧城市的资金投入符合地方的财政收支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良性局面。
 
  政府可以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3E”标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设计绩效评价体系,突出强调智慧城市建设的性价比。
 
  智慧城市建设为何要“不贵”?
 
  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战略意义。智慧城市涉及范围广,高新技术多,创新能力强,其建设中所运用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对现有资源的深挖掘再利用,有利于资源整合和要素集成。首先,智慧城市在政府、企业、市民三个主体之间构建了互联互通的泛在化信息通道,为政府和企业及时了解其他市场主体的需求提供了条件,也为服务型政府和智慧企业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其次,为解决关乎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紧张的局面,促进公共服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利于信息时代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有利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有利于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是“新常态”时代背景下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性投资。相对于城市未来竞争力提升和民生发展需要,这种战略性投资是合算的,必要的投入可谓“不贵”。
 
  智慧城市,如何做到“不贵”
 
  智慧城市建设是功能复合、模块化、集成化系统工程,每一个功能模块均有其经济社会效益目标,因此,建设智慧城市要讲效益、讲效能、讲性价比。
 
  首先政府应正确定位自身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位置,在资金投入上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优势,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统筹全局,正确合理的安排智慧城市建设中有限财政资源的位置,充分发挥出“有限”政府的杠杆作用,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孵化智慧化产业。
 
  其次,智慧城市项目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为一体,其建设项目一般具有整合资源多、公共性质强、投资金额高、盈利周期长等特点,特别是一些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共项目更是难以按照传统的商业思路去建设。因此应当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种资本的独特优势,创新盈利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
 
  最后,地方政府应认真研究本地情况,以发挥本地传统优势或解决自身发展短板为切入点,选取一批技术新、成熟度高、本地急需的重点行业开展示范应用工程建设,让企业和市民充分享受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好处,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市民参与的良性循环局面。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