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IT网_IT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品牌”不能成为政采壁垒 双管齐下打造公平市场

政府采购信息网  作者:实习记者 刘欢  发布于:2008-08-28 10:52:26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自《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政府采购迅速被IT企业所接受,并吸引企业投入巨资响应了节能、环保等一个又一个政策号召。而从不断扩大的政采规模不难看出,政府采购为大、中、小企业创造了共同的发展空间。各厂商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更不遗余力的塑造品牌向政采发力。但随着政采竞争加剧,品牌却已然能够和性能、价格平起平坐,成为决定政采的重要因素。

 
  
  政采品牌集中度高
  
  从《政府采购法》不难看出,政府采购的核心是要购买性能适用、价格便宜的产品。记者在查阅“国字头”政采成交结果后发现,笔记本电脑政府采购品牌集中度非常高。那么是否该品牌产品在各个环节均有极大优势呢?由于目前笔记本电脑领域的配件大多呈寡头垄断局面,那么是相同配件组装的  产品性能迥异或者价格差距极大?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品牌”。
  
  品牌是一个代号,更是企业和产品文化的载体。优秀的品牌代表了消费者乃至整个市场对于产品的认可。以我国目前评标标准为例,一线品牌往往会作为准入标准,市场业绩则能获得加分,而品牌的影响力还能从侧面证明产品质量和服务,进而对评标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品牌已经成为促成政府采购的重要因素。
  
  少数品牌占据政采优势
  
  品牌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然而这样一个共识在政府采购领域却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不少供应商向记者表示,目前政府采购评标过程中,品牌的优势过于明显,产品性能、价格、服务等等都相差无几,往往就因为品牌和以往业绩影响了最终评标结果。对此,采购代理机构也表示无奈。某招标中心某负责人表示:“评标专家不可能只看品牌,但专家不能样样精通,品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家的评分高低,以往业绩则是市场评判的结果。”
  
  其实,供应商面对的困境本质上是信息沟通难题。提起神舟,人们就想到低价,提起IBM,人们就想起品质,这就是品牌中的信息,这种影响力是企业长期宣传的结果。忽略企业自身和产品品牌的有效宣传,就会就导致采购人,各级政府采购中心,对潜在的供应商的认知度明显不够,进而在政府采购中失去优势。河北省政府采购中心相关负责人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的观点:“并不是我们只信任名牌,可是有些品牌没有足够的市场信息支持,我们很难判断产品性能和服务是否优秀、履约能力如何。名牌产品的渠道、服务则是市场公认的,自然具有一定优势。”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优秀的品牌也不是一天塑造出来的。目前我国政采领域少数品牌的优势正使政采市场不断集中,进一步压缩了其他品牌的生存空间。后进企业显然不具备大量投入广告宣传的条件,但是客观条件使得他们无法获得市场认可,可以说,政采留给它们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双管齐下打造公平市场
  
  政府采购信任良好品牌没有错,但更需要把握对品牌倾向的程度。政府采购是由需求决定产品,品牌影响过大很可能会导致采购效果不理想。过于信任某品牌,不仅会影响采购效果,这种对品牌的信任还会使其他企业失去进入政府采购市场的机会。
  
  无论如何支持名牌产品,这种支持都不应成为阻碍政采竞争的理由。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对于名牌的倾向体现在评标的方方面面,但是一直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管。对于谁是一线品牌,谁的售后服务是一流更没有统一标准,因此评标过程中也屡屡传出不和谐声音。天津市政府采购中心张东伟表示:“采购中心是政府采购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品牌竞争的条件是公平的,但个别品牌过于强势就会影响政采结果的公正,对于政府采购评标中有关品牌评分的操作还需要政策标准进行规范。”
  
  除了期待政策规范,其实企业之间也应努力改善品牌压制的局面,避免形成品牌壁垒造成政采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塑造品牌是企业传达产品和企业文化信息的过程,因而后进企业要消除品牌带来的差距也应从信息传播入手。首先是企业需要主动宣传产品和服务特色,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让采购人和评标专家认识产品和企业,以消除政府采购中可能因为认知不完全带来的潜在不利因素。此外还需要企业努力创造好的市场口碑和突出的项目业绩。也许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不能说明问题,但是成功的政府采购案例和良好的市场口碑足以成为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证明。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