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IT网_IT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2007 协议供货又一“春”

政府采购信息网  作者:胡志敏 马磊 朱毅  发布于:2007-02-06 17:03:49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协议采购从2002年起推行至今,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经验。实践证明,协议供货是一种高效便捷的采购方式,既满足了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又满足了用户的及时性,同时也兼顾了政府采购的规模效益。对于协议供货,在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同时,也不乏有偶尔的“涟漪”。

协议采购五年之痒

  2006年,我国的协议供货制度实施已经走入第5个年头,这个比《政府采购法》走得还早的产物,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当初试点的模样。或许谁也不曾料到,一个小小的试点会成就今天大规模的普及,但协议供货“一次招标,多次采购”的观念却早已深入人心。

  中央某部委采购官员认为,近年来协议供货最大的变化无疑来自于两个方面,协议采购范围的扩大和采购金额的提高。这些在中央及地方所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得到很好证明。

  以中央为例,2002年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的试点协议供货其规模不过几千万,但2006年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了21个亿,协议供货由此所引发的规模效益得到极致发挥。

  湖南政府采购中心主任邓东亮向记者表示,协议供货在提高规模采购效应的同时,又能将采购中心从繁琐的零星采购事务中解脱出来,为采购人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协议供货可谓一举三得。

协议供货“是与非”

  在很多人看来,协议供货与其他采购方式相比,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这种改变“一事一招”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市场的发展趋势及采购的需求。

  协议供货对企业而言,优势也比较明显。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立清表示,企业入围协议供货,一方面能为企业增加新的销售机会,增加销售额;另一方面也能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在政府方面,  也提高了采购效率,节约采购成本,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政策。 

  “对于同方来讲,协议供货的采购方式减少了销售成本。如果每一个用户都采用公开招标进行采购的话,那么所有的厂商都将疲于奔命,买标书,奔跑在不同的开标地点。这样一来,高额的销售成本给供应商带来的压力是很大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计算机系统本部总经理助理吴松林表示,“协议供货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不过,合肥市政府采购办李斌则认为,协议供货更大的价值在于能够有效的降低政府的采购成本,且便于采购管理监督部门对中标供应商的售后服务进行监督。

  在协议供货被一片看好的同时,记者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协议供货的价格变动机制迟缓,协议供货容易导致品牌封锁,中小企业入围却不中标等情况发生。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徐焕东认为,协议供货只应该适用于那些批量小、金额少的项目,而那些一次批量大、金额大的产品和服务,仍应以招标或谈判采购方式为主,即使是入围厂商,如果服务、质量不好,在一些大的项目中落败也是应该的。

  北京市平谷区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主任孙国印表示,产品入围协议供货后如何选购就是采购人自己的权力,在这里采购人必然会受到产品品牌、个人喜好和地域等几方面的影响。一些小的不知名的品牌必定受到部分采购人的排挤。

为协议供货正名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协议供货的最终选择权还在采购人手中,确实应该承认采购人存在一定的偏好;而品牌厂商的品牌知名度和产品品质,以及供应商对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都会影响采购人的最后决定。

  因此,福建省政府采购中心主任薛寿唐认为,产品入围后是否一定会被采购,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在里面,而且目前的政策法规没有相应的标准制约,大的市场环境没有形成,采购人的喜好问题就无可避免,不仅厂商觉得委屈,监管机构也很无奈。

  邓东亮也指出,当前政府采购协议供货中存在最大的两个问题是,价格偏高和效率低下。

  针对这种现状,国内的一些操作机构不断在尝试着突破的努力。江苏省政府采购中心副主任蔡涌啸说,对价格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日常的控制;另一方面则是增强区域的联动。所谓区域联动,简单的说就是由财政部牵头,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协议供货价格体系,各地区参考执行。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采购中心的操作流程,减少国家财政不必要的经费支出。

  云南省政府采购中心副主任杨景娅表示,频繁的协议供货给采购中心带来大量的工作压力,而且也使供应商的工作很繁琐。为此,云南省政府采购中心在2007年推出了新举措,在原有协议供货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系统平台。此平台由供货商和采购人共同管理,同时特意聘请社会专业人士监督,确保协议供货的“三公”原则。这样可以有效的应对价格波动对日常协议供货的影响,使采购中心把控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妥。

  杨景娅说,从实践操作经验来看,当前协议供货在执行上还有一些问题。云南省政府采购中心所开发的系统平台,恰恰可以弥补协议供货中存在的诸多弊端,这实际上也就是电子采购的雏形。通过这个平台,采购中心、采购人和供货商三方可以同时在一个平台上运作,可有效的杜绝有些供应商造假行为,提高交易的透明度。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