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IT网_IT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报备制  动了谁的“奶酪”

政府采购信息网  作者:张明治  发布于:2006-05-18 15:25:08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编者按在报备成为IT行业的相关厂商及代理商应对政府采购招投标较流行的方式时,有关报备的相关“潜规则”也逐渐浮出水面。对于厂商、政府采购用户和代理商来说,报备到底喜了谁?忧了谁? 
  
  在组织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过程中,笔者经常发现参加的供应商常常提到一个词“报备”。有时候一个公司来看看招标文件,会说:这个项目被某某公司报备了,自己拿不到好价格,没有必要参加“陪标”了。项目刚立项,没有开始招标的时候,另外一个公司又来说,我先看看需求,好找厂家去报备。

  被曲解的“报备”

  那么,在招标过程中,什么是报备呢?它起到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笔者曾和供应商朋友探讨,认识到原来所谓“报备”其实就是事先得到信息的公司,先入为主,向用户主动推荐或者了解到具体想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然后联系到产品的生产厂商,将这个项目备案。因为对于厂商来说,该项目是该代理商事先做的前期准备工作,于是在这个项目上支持该代理商,后来其他公司想以该产品投本项目,厂商就不再支持,要么其他公司拿不到优惠的价格,要么连授权都不发,确保该项目第一个进行报备的公司能中标。

  报备制的本意,原本是厂商鼓励代理商尽早获得采购信息,向用户推荐自己的产品,并且可以避免在本产品的代理商之间的价格恶性竞争,确保厂商经济利益而实施的一种市场保护措施。在招标制逐渐成为采购单位选择供应商及产品的通用做法的今天,报备制也逐渐成为IT行业中各个生产厂商及代理商应对投标较流行的手段。正是因为如此,原本出发点很好的报备,却在实际的操作中被有所歪曲,在其到底保护了什么方面,也开始有所质疑。

  保护了谁的利益

  笔者在组织招标采购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报备制常常给招标工作造成了很多被动。因为报备是先入为主的,这样一来首先报备的代理商具有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其他公司要么不参加投标、要么只能选择其他厂商的产品投标。一来不是每一个生产厂商都有对该项目比较适合的产品,二来用户已经接受的厂商的产品往往不太容易改变,选择其他生产厂商的产品往往是投标公司的无奈之举。报备制保护了厂商和报备的代理商,但是对于其他代理商来说,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其他的代理商要么拿不到厂家的授权无法参加投标,或者即使拿到授权但是得到的代理价格非常高,一旦以非常优惠的价格中标以后,又要面对厂商拒绝供货或者非常严厉的处罚的风险,无形中增加了很多投标成本。好比在还没有起跑就发现已经落后了,影响到了代理商参加招标投标的积极性,要么出现参加投标不够3家的而流标,要么是报备的代理商拉一些其他代理商来陪标,使得招标变成了提前内定的形式和“走过场”,影响到了招标的公正和严肃性。

  呼唤“报备”透明化

  有时候,往往提前报备的代理商不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代理商,可能该公司仅仅是跟单位领导关系密切,采取一些公关措施“搞掂”了该项目,幕后有一些“猫腻”。这样一来,报备制变成了虚假招标和“幕后交易”可以利用的漏洞。有实力的代理商因为没有报备不一定中标,中标的可能是一些规模不大、技术力量薄弱但是提前报备的小公司;项目的售后服务可能出现问题,用户的服务往往依赖于厂商,服务成本相应很高,损害了用户的最终利益。另外,因为有报备而厂商采取了价格保护措施,本来可以通过招标采购到价格优惠的产品却不得不多支付额外的资金,招标的价格还不如不招标的价格,那么以后谁还愿意去招标呢?

  招标是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行为,报备制是厂商和代理应对市场竞争的措施,如果报备影响了招标的公平公正,政府采购中心肯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是不是也轮到厂商考虑一下怎么样调整和完善报备、怎样更好的参加招投标的时候了呢。(此作者系合肥市政府采购中心 )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