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IT网_IT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软件采购不忘3·15——访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吴铸成

政府采购信息网  作者:朱毅  发布于:2006-03-30 15:42:23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日常生活消费遭遇陷阱,有3.15热线来维权;那么作为政府信息化政务建设,是否存在“消费陷阱”呢?答案是肯定的,生活中的消费陷阱五花八门,而信息化建设中也是八面埋伏。社会公众在喊出"天天3.15"的口号之后,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负责人,脑子里也要绷紧一根弦:软件采购不忘3.15。

  信息化建设遭遇钓鱼工程

  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吴铸成告诉记者,和一般产品一样,政府在采购软件产品的时候也存在着消费陷阱,其中最严重就是“钓鱼工程”。 



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 吴铸成

  吴铸成曾经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某机关的信息系统建设后,功能不能满足业务工作的需求,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时为了完善已建的系统,开发方建议追加投资,被业界戏称为“钓鱼工程”。

  信息系统搞成“钓鱼工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采购人对信息化工程的特点了解得不够深入。他们很了解政务,但是不知道如何用数字化、程序化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所以,提出的开发需求比较笼统,比如说“要求信息系统具有高可用性”,而究竟如何可用却没有提出具体的技术指标,按照这种笼统需求开发出来的系统,往往就变成了“鸡肋”。出了这种问题,作为用户的采购方往往没有办法投诉,因为他们的要求没有说清楚。

  曾经有一个单位上马一个业务管理系统,对性能方面的需求,只提出“要满足业务工作需要”。结果,实际完成的系统在使用时,出现了等待时间有时要长达几分钟的现象。经实际检测,这个系统能支持的最大并发用户数在3个以内,并发用户超过了3个,等待时间就明显增加。结果大家不爱用,该单位只得再追加投资完善。

  还有一种情况是软件产品功能、性能和说明书不符,说明书上写明的功能、性能在实际应用中无法实现或部分无法实现。另外,在产品的稳定性及与其他软硬件的兼容性方面也存在问题。

  软件检测需要“补课”

  消费者买东西发现上当后,会对该商品产生排斥感,政府采购更是如此。本来国产软件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就不如国外产品,一旦采购国产软件在使用中遭遇失败会加深这种印象,采购方为了避免风险会选择进口软件。

  吴铸成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质量测试。每个高质量的产品必然少不了检测这个生产环节,软件也少不了这面“镜子”和这把“尺子”。除了采购方要科学地提出开发需求,开发方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规范加强质量检测外,引入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这样既有国家级授权,又有相对独立性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软件或信息系统的产品质量做严格权威的质量把关,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质量保证过程链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对于一般的民用软件,还没有要求做强制性质量检验。但是对于科技立项,以及政府投资的软件项目,北京市政府从2004年起就做了规定,项目在鉴定或验收前必须通过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质量检测。截止到2006年3月,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经对95个政府信息化项目进行了检测。正因为有严格的检测程序,北京市电子政务项目两年来一直没有出现过颠覆性的问题。

  除检测外,吴铸成认为还需要对政府IT采购负责人进行相关的培训,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做过类似的培训,目的是加强领导对电子政务的理解,提高采购人员在电子政务项目调研时的规划能力和提出完整、明确的用户需求的能力。

  至于软件的兼容性能方面,需要检测的就不只是软件,还包括外围设备。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去年就对国内外主流的打印机品牌进行了检测,目的是证明他们能否对Linux实现兼容。因为北京市政府采购打印机时都要求能对Linux实现兼容。

  检测提升竞争力

  “软件检测不仅仅是保证质量,同时也是对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吴铸成说,因为在检测过程中软件会被剥离掉品牌、企业规模等与技术无关但是往往影响中标的因素,只把软件的品质量化成一个个功能点来检验,这种不问出身只比软件的较量模式对中小企业是好事,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打消用户的顾虑。

  据悉,今年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会在国家质检总局的安排下,将对用户最关注的软件进行质量监督检验。对于国外大公司的软件产品,吴铸成表示,如果用户对他们有质疑,检验中心同样要对他们的产品进行检测,剥离掉品牌、企业规模等因素,看谁的软件真的优秀。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