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自动上下班的机器人、可意念操控的“灵犀手”、会剥生鹌鹑蛋的机器人……在2023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上,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类脑计算新品、仿生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成果十分“吸睛”。
在政府采购市场,机器人设备通常与平台级软件系统相伴而生,已在医疗、教育、交通、政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集大成者,机器人拥有啥样的“聪明”大脑?在不同应用领域发挥着什么样的服务功能?
机器人产业正朝着智能化和通用化方向发展。(摄影/吴劲珉)
技术加持 机器人向智能化“升级”
位于中关村展示中心的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展区内,19款不同应用功能的智能机器人设备陈列在高端制造展区。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款精巧灵动的AI机械臂正在为现场观众专心绘画,通过实时拍摄,大约6分钟后画板上就生成一幅观众肖像画。
“机器人先拍下观众的照片,输入人脸图像使用自研算法计算出画笔路线。除绘画之外,在汽车配件、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遨博(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宁介绍说,这款协作机器人将EdgeBoard边缘计算终端、3D视觉和飞浆深度学习技术和算法相结合,根据既定程序实现自主绘画,能够为高校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专业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CETC中国电科”展台,意念操控的“灵犀手”、外骨骼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人机混合智能和自主无人系统备受关注,这是中国电科重点展现的人脑机交互解码、感觉反馈通道重建等前沿交叉领域最新成果。
“我们面向人机混合智能,研发灵犀手、视幻觉重构技术等人机混合系统;面向自主无人系统,研发水面自主无人艇、虎贲四足机器人、白虹外骨骼机器人等领先产品。”中国电科南湖研究院机器人实验室市场总监刘超说,灵犀手是脑机接口的智能假肢应用产品,涉及神经学、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认知科学、控制科学和心理科学等多学科,是前沿生物交叉科技应用。
据悉,灵犀手作为脑机接口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可以将人的思想活动抽象成信号处理过程,利用生物信号处理算法,借助机械手完成脑部动作指令,帮助残疾人完成吃饭、喝水等日常动作,在医疗、体能增强等方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仿人仿生机器人、防爆巡检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特种工业机器人……置身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现场,各类技术精湛、制造精密的机器人设备让观众大饱眼福,同时也将在各类场景应用中发挥应有价值。
需求匹配 机器人采购重视场景应用
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应用场景支撑。中关村论坛期间,位于会议区的数台服务机器人形态各异,正辅助工作人员完成接待引领、物品递送、巡游展播、消毒等工作,给连日来参会的嘉宾们带来趣味性和科技感十足的体验。
当前,机器人产业正朝着智能化和通用化方向发展。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机器人采购应重点关注哪些要素?采购需求如何与应用场景更加匹配?
记者通过正福易找标大数据梳理发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在2021年采购了5套协作机械臂及运动控制器,李宁所在的遨博公司以49.75万元中标。采购文件要求产品需保证实验学生的安全,保证工业级精度、关键控制功能、机器人控制算法开源等,实现在复杂网络环境下数据驱动的运动控制实验教学。
2022年12月,清华大学以299万元采购一套人形机器人系统,用于构建书院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为仪器类复杂系统工程实验教学及研究探索性实验等提供学习实践平台。项目采购文件规定了机器人本体身高重量、自由度、负载和行走速度等硬件参数要求,以及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应用程序等软件支撑要求。如机器人行走速度≥1.5km/h,本体自由度≥32个。
“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可以通过将人工智能芯片融入机器人中,提供算法和算力支持解决机器人运动感知问题。”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认为,通用化是目前仿生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其开发环境越来越复杂,特别多的关节自由度,带来的主要问题是计算载体跟不上,需要引入更好的计算方法让机器人更智能,把潜力发挥出来。
“在商业服务引导、展示和安防巡检方面,服务类型的机器人已进入量产时代,在工业智能制造方面,工业机器人正在为提升生产效能进行技术迭代升级。”赵明国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