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信息系统庞杂如何统一?医务人员水平差距大怎么办?乘坐飞机怎样更便捷?在12月8日至10日线上举行的2022中国计算机大会上,共设置118场技术论坛。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注意到,其中有多场论坛围绕智慧化建设探讨展望,这也是很多采购人重点关注的领域。
智慧法院怎么建?
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公检法等司法行政人员日常工作中,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满足司法实际需求?
“当前,全国智慧法院建设面临诸多难题。”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在AI赋能智慧司法论坛上介绍,一是系统规模巨大,各类法院信息系统总数逾万个;二是空间分布较广,系统覆盖延伸到全国所有派出法庭;三是任务目标各异,各地法院系统独立建设及独自运行管理;四是存续时间参差不齐,众多新研系统与大量老旧系统共存;五是技术体制各异,各种系统架构、功能实现和服务界面差异很大;六是部门协同不畅,内外部协同受技术和管理多方因素制约;七是信息孤岛严重,信息不互通、数据不共享等问题突出;八是智能需求迫切,低水平信息流转不能满足广大用户要求。
“针对智慧法院信息系统体系独立运行、目标各异、管理松散的自治系统难题,我们提出并实施渐进式协同体系工程模式。”许建峰解释道,智慧法院人工智能“全方位”是指服务对象覆盖人民群众、办案干警和司法管理等各方面人员,智慧法院人工智能“全流程”是指服务业务覆盖诉前服务、立案过程、庭前准备、庭审活动、结案过程等所有流程环节,可通过系列人工智能司法应用支持实现。
“在法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大量的司法裁判文书等数据,这些数据具有专业性强、逻辑性强、时序性强等特点。”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秦永彬教授指出,研究司法文书应关注三方面“融合”,首先是更深层次的数据融合,在司法领域除了裁判文书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文书,如何有效将多类型的文书进行融合,获取有效知识,辅助智慧司法;其次是融合审判逻辑的智慧司法,审判逻辑是法官审判的重要逻辑思维;第三是深度学习与司法逻辑、语义逻辑等深层次融合分析问题。
科大讯飞北京研究院副院长伍大勇认为,语音语言处理技术应用于司法领域,需解决相关问题:可解释性差及决策结果难以服人,同案不同判引发争议结果以及数据分布不均衡导致模型偏差。
智慧医疗能解决什么问题?
如何通过VR和A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打破空间和时间障碍,促进医疗发展?
“人工智能为辅助复杂场景下医务人员的操作提供解决方案。”清华大学信息国研中心副研究员张勇介绍,如针对医务人员水平存在明显差距或医疗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对医疗行为推演流程设计、多模态人机交互实践,研究医疗操作交互与预警系统,辅助基层医生提升救治效率;针对医疗事故频发,细分医疗操作检索与推理、调度与统筹等,实现医疗操作合规性监督引导;针对复杂场景下周边环境干扰问题突出,推出医务人员操作决策模型,提高医疗操作可靠性。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朱华栋认为,人工智能在急诊方面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前景。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对急危重症进行预警,进一步判断预后;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急诊医生进行诊断和医疗决策;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急诊医生规范医疗行为,减少错误。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医疗质量管理走向以数据为支撑的精细化管理,数据治理的一体化将推动区域同质化医疗质量管理。”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研究院院长范春表示。
智慧交通关键技术有哪些?
智慧交通是交通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计算如何赋能交通?
“用智慧为机场赋能,是未来机场的新形态、新模式、新格局。”中国民航大学四型机场研究院院长高利佳说,智慧机场运行主要体现在“人机共治”与“无人自治”上,这也是实现由机场智慧化向智慧机场升阶的必然途径。如针对机场旅客,采用全流程便捷自助乘离技术。利用人脸识别、快速重识别、RFID、高精度定位、5G等新兴技术,全面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旅客提供便捷个性化的服务。
“智慧交通系统作为一个综合复杂系统,对智能感知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金一表示,以低质量图像处理、移动目标检测、图像分类等为代表的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交通大数据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她看来,智慧交通包括四大关键技术,一是交通信息感知与计算一体化技术,二是交通系统协同控制与优化一体化技术,三是交通服务安全与可靠一体化技术,四是开放环境下多维交通信息综合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