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限价≠最高价
协议供货价格往往占评标总分的半数甚至更高,因此价格因素也最容易被关注。但每当人们质疑IT产品协议供货的中标价高时,往往就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中标价是最高限价,并不是成交价。事实上,由于采购人对协议供货的认知存在误区,又存在部分协议供货商误导采购人的情况,大部分协议供货采购项目都将最高限价作为了实际成交价。
作为以公开招标为基础的特殊采购形式,协议供货供应商的竞争应该在招标、评标环节,一旦产生招标结果,供应商其实就不存在直接竞争,而是应该等待采购人比较产品和价格并做出采购选择。在采购人选择产品的采购环节中,应该按照协议供货招标结果进行采购。
让竞争停留在采购环节之前终究是理想情况。实际操作中,人们为了强化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往往会通过二次竞价等方式让入围协议供货的产品进行再次竞争,以压缩所谓的“价格水分”。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恰恰就是,在采购环节中供应商不肯主动降低价格。
这就引发了一个矛盾,如果“最高限价”就是最高价,没有降价的空间,大众质疑IT产品协议供货价格虚高就不是“空穴来风”。如果“最高限价”名副其实,供应商又为何不在招标、评标过程中报一个与产品质量匹配的合理价格,而是宁可受到价格质疑也要报出高价?既然最高限价不是成交价,这一价格又怎能作为采购人选择产品的参考依据?如果供应商真的会在成交时主动降低价格,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报出一个合理的价格,方便采购人选择,又何必让集采机构像“挤牙膏”一样绞尽脑汁去挤“价格水分”?
当记者把上述问题抛给供应商时,不少供应商反驳说,最高限价和成交价之间的差距往往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随着市场价格波动产生的。这一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协议供货招标文件中大多会有类似“生产企业降低中标产品的媒体价或市场统一零售价时,中标人应同时向采购中心申请调整报价”的要求,如果最高限价的降价幅度是由市场价格波动决定的,显然就是供应商瞒报了产品降价的事实,这不仅不是追逐合理利益,而是企业不诚信的表现。
政府采购信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政府采购信息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或“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政府采购信息报、政府采购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甲骨文收购Sun即将成功
下一篇:提防代理商过少引发价格操控
- 武警四川森林总队被装拆改竞争性谈判公告
- 厦门务实-公开招标-2015-WS313中洲滨海城配套学校学校视频监控等设备及安装招标公告公开招标公告
- 常德广电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全景演播室灯光、视频等设施及安装服务采购招标公告公开招标公告
- 平山县公安局执法场所音视频管理系统采购项目二次公开招标公告
- 江西省宏国招标代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关于东乡县妇幼保健院全麻麻醉机、麻醉视频喉镜竞争性谈判采购公告
- 佛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采购无线电管理地理信息数据的中标结果公告
-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中心2016年市经济信息化委业务系统升级改造政府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 盐池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盐池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档案整理、数字化加工服务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 临汾市尧都区看守所、临汾市尧都区拘留所信息化设备购置项目(二次)中标公告
- 长乐市鹤上镇卫生院全数字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公开招标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