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IT网_IT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教育信息化  期待产业变革

政府采购信息网  作者:朱毅 孟杰  发布于:2006-07-05 15:29:57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近几年轰轰烈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国内外IT硬件厂商带来了商机。但是对教育、教学本身带来了什么,业界专家对此有着与企业不同的观点 
  
  IT行业内对教育信息化的估计永远是那么的乐观。据计世资讯研究,2006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预计为299亿元,增长8.7%。但是很多企业对此并不看好,6月27日,TCL以5400万港元出售TCL教育网络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其子公司及合营公司从事电脑教育软件及硬件的技术开发及销售,就在一两年前,TCL教育网络公司还声称要引领导教育信息化潮流,在去年还夺得35405台电脑的第一教育大单,尽管TCL的官方解释是要一心一意做平板电视,但是实际上谁都看的出其中的苦衷。

  市场 硬件太多利润太薄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余胜泉认为,近两年教育信息化走过了硬件投资高峰期,东南部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似乎陷入了停滞不前的泥潭之中。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似乎再也热不起来。所谓的大市场基本是欠发达地区的硬件投入。富的地方冷,穷的地方热是市场的特点。

  其中PC类硬件产品占据重要地位。在整个PC产业发展速度趋缓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提速,刺激了PC市场的活跃。去年PC类产品占整个教育硬件产品市场的56.3%。而今年最大热点可能是笔记本。因为去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启动了“网络新校园”行动计划,要在高校建设100所无线校园网的同时,力争在今年向全国大学生提供30万台特供笔记本电脑。在“网络新校园”行动计划下,笔记本校园将真正掀起热潮。

  而众所周知,硬件中PC的利润率是最少的。而且卖到欠发达地区的电脑有时候未必能现款交易。以TCL为例,TCL数码电子事业本部华东区苏皖商用销售总监施郁飞曾经告诉过记者,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情况,他们推出通过收取一定费用,三年内逐步还清欠款的方式,使很多一下子拿不出很多资金购买电脑的学校用上了电脑。

  还有许多公司都采取这种“垫付”的模式。所以教育信息化尽管为这个行业创造了销售额的神话,但是大部分都是“应收账款”。而很多学校趁着这个机会建设了超出还款能力的工项目,这样垫资的公司或多或少都有被拖欠的货款。本来利润就薄还有可能拿不到钱,难怪TCL要撤退了。

  应用没有跟上

  “造成穷的地方热,富的地方不热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创新性的应用。”余胜泉说,“由于信息化教学没有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信息技术没有成为教育教学中必不可缺的支撑环境,因此信息化对教育行业而言成了锦上添花,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后再没有动力推动应用和创新了。原本硬件的投入完成后就该软件上阵了,但是与硬件的火爆比软件一直冷冷清清的。”

  记者与几家教育软件企业有过交流,发现他们多数对教育信息化缺乏兴趣。某企业的老总很懊恼地表示,很多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升学上,升学率高招生就好,所谓教育信息化只不过是上面的意思。反正每年收的电教代办费又不能挪做他用,那只好照顾一下关系好的厂商了。结果就是大量的采购先进硬件,领导看得见摸得着算成绩。软件并不看中。
 
  虚火莫再烧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目前的虚火比较旺盛。业内拼命鼓吹299亿的市场前景,却没有人真正去考虑那些产品干什么的。目前,老师上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公开课,要花大约28个小时是用来找资源、做课件。

  余胜泉博士形象地将这一问题描述为,教育教学距离信息化只有30分钟。就是说,如果教师能够在30分钟以内完成一节信息化教学课的准备,信息化教学的日常化才有可能成为现实。目前IT企业要做的不是吹嘘卖了多少东西而是考虑东西怎么用。(朱毅 )

  记者手记:
           教育信息化目标 消灭“信息孤岛”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尚存诸多薄弱环节。教育界大量宝贵的资源,如教师的教案、试卷集、教学磁带、录像带等分散零乱,缺乏系统性和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为了提高信息利用率、加大信息共享程度,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完善政务信息共享制度”、“加快以传统载体保存的公文、档案、资料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支持和鼓励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促进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有序发展”等工作已被提上重要日程。 

  过去,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是谁有钱谁就建,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块块的“信息孤岛”。专家介绍,由于技术标准、体系、接口存在差异,使本来可以互连互通的信息不容易实现共享。

  比如计生部门控制人口信息资源,税务部门控制税收信息资源,公安部门控制公共安全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都是国家通过国家财政采集得来,如果这些信息资源能够为各个政府部门共享,无疑将节省很多成本。 

  专家指出,未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当实现3个转变,即信息产业向做大做强转变、信息技术应用向普及深化转变和信息资源利用向互通共享转变,而其核心是由信息技术供给导向向市场信息需求导向过渡。 

  互联网带来的开放性使得孤立的信息联通起来成为可能。与自然界的“资源”不同,信息资源也不存在过度使用的问题。相反,信息资源被重复使用得越充分,它产生的效用就越大。(孟杰)
 

 



  延伸阅读:
            投影机仍是教育采购重头戏 
 
  作为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必备硬件,投影机产品借助于政府倡导多媒体教育的优势,近年来在教育行业突飞猛进。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教育采购已占据我国投影机市场份额近一半,未来几年投影机教育行业市场仍将保持上升势头,而产品功能进一步细化将对供应商提出更高要求。

  “从发展来看,2006年教育投影机仍然以行业性采购为主,这也主要是由于行业特性所决定的。”一位投影机生产企业的负责人指出,“教育部门一般都是通过采购订单对投影机进行招标,所采购的投影机产品的数量都相对较大,这也是投影机厂商及经销商在教育市场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

  南昌市政府采购中心副主任袁杰表示,正因为教育投影机是以行业采购为主,这也是投影机产品有一半左右的市场分布在教育行业的原因之所在。特别是近两年来,在教育部“百亿工程”的推动下国内外众多投影机厂商都纷纷加入到教育领域的市场竞争中,使得针对教育用户的投影机产品的质量、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了力求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各大厂商在2006年也相继推出了针对教育领域的投影机新品。

  山东省教育厅设备采购处工作人员袁斌分析说,投影机教育市场在2006年将会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投影机的整体概念将更加很普及,产品也会更为丰富。在技术以及功能化方面,由于品牌竞争激烈,如何有效地避免产品的同质化是首要课题,所以在教育投影机产品中产品自主功能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功能细化成为2006年投影机产品发展的必然之路。其中,对于亮度、散热、降噪等性能的追求仍将是投影机产品的重点,此外由于教育投影机大都应用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求投影机可接驳多个计算机和多媒体播放设备,因此投影机的接口配置一定要够用,同时考虑是否应用网络、无线等功能。

  专家认为,根据教育用户使用环境复杂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用户将会更加注意售后服务的要求,教育领域用户在选择投影机产品将会更多地考虑厂家或经销商的售后服务能力,这无疑对厂商的整体实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在新的一年里,谁能经得起这场考验,谁便能在教育领域的投影机市场中占得先机。(惠从)

              让教育采购远离“污染”     
 
  近年来,教育政府采购的势头很猛,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教育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政府采购在教育“换装”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较一般采购领域相比,教育采购对质量标准和程序规范的要求更高。如何让教育采购远离“污染”,值得思考。

  无条件拒绝污染

  教育采购必须无条件拒绝任何形式的污染。污染要远离校园,必须有严谨且规范的采购操作保证。在具体采购过程中,“裁判员”、“运动员”、“守门员”必须各就各位,各负其责,容不得半点推诿和妥协。贵州省金沙一中图书事件中的供应商罪有应得,但采购中心工作人员和校方的验货人员也难辞其咎。因此,要保证“黄书事件”不再重演,教育采购必须实行全流程的公开操作,供应商资格审查、采购文件发售、开标评标定标、合同签订、验收、投诉受理处理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规范操作还其“本色” 

  面对日益严重的教育采购污染,教育采购当事人要时刻保持警惕,要以过硬的素质、负责的态度、公开透明的操作为教育事业发展装备一流的教育硬件。 

  本色经办 采购代理机构和采购单位经办采购事务的人员必须素质过硬,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坚持原则,敢于直言,勇于创新,做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做拒腐防变的“坚固堡垒”。财政、检察、监察、审计等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检查,招标采购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监控机制,合理分工,相互约束。 

  绿色采购 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和招标采购单位应着力打造绿色产品进入校园的快速通道,要以教育采购为突破口做好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工作,让中国制造的绿色产品在第一时间惠及广大中小学生,优先准入,优先择取,力争在几年时间内淘汰现有的环保不达标教育教学设施。供应商要想在教育采购市场上有所作为,必须顺应环保采购的潮流,大力开发环保型、节能型产品,树立负责任的形象。 

  无色操作 教育政府采购要推行全流程的透明公开操作,在资质审查时必须“一把尺子量到底”,决不容许有任何弹性和迁就,在供应商数量问题上宁缺勿滥,让诚信供应商优先准入教育采购市场;招标采购中的评标方法和评标标准、非招标采购中的成交供应商确定标准要合理恰当,不得有任何偏袒,同时要把供应商的信用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黑色验收 验收人员绝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集中采购机构对自身经办的教育采购项目不可一招了事,必须跟踪做好服务,把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延伸到验收工作中,积极参与,严格把关。采购人要组织精干的验收小组,让教师和学生家长代表参与到验收工作中,尊重专家意见,对大型和技术复杂的采购项目则须邀请国家认可的质量检测机构进行验收。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验收环节的监管,防止最后一关失守。(林子)

  企业观点:
            教育采购促动PC井喷
 
  清华同方计算机系统本部 商用电脑销售事业部总监陈克明:在整个PC产业发展速度趋缓的情况下,却在教育行业开始出现“井喷”的迹象。因此国内包括国外的众多PC厂商都盯住了这个日益增长的市场,竞争日益的激烈。

  为了能够更好地为教育用户服务,同方已针对教育用户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专门的队伍。并细分行业用户的需求,细分产品,更好的体现了用户对于信息化应用的需求。今年4月份,同方又针对高教和普教的具体需求,提出了“绿色体验”和“无忧教育”的全新理念。并举办了贴近用户的研讨会全国巡展活动,拉近了用户与同方的距离。也使同方更了解到用户的真正需求,从而研发出用户喜爱的产品和引导潮流的产品。

  政府采购将有有助于教育行业用户形成规模采购。这样的好处首先在采购价格方面,将比各学校单独采购有明显的优势,利于节约采购成本,大量节约教育经费。另外,政府统一采购也便于当地教育信息化的规模实施,有效提升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但是,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教育信息化仍不完善。而且由于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巨大差异。因此,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教育信息化,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即先完成IT解决方案的部署;其次,要加强教师应用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提高;另外,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普及的同时,也要有效整合资源,完成信息共享,提高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应用水平。

             教育网建设 有了软主题 
 
  华为3COM相关负责人:现在,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校园网的建设主题正在由硬件投资向数据集中、数据整合、应用与管理智能等“软主题”迁移。校园网建设正在从“万兆校园网”向“数字化校园网”过渡,以“数据整合”为核心的新一代数字化校园建设正在起步,校园IT系统建设正在从“基础网络核心时代”跨入到“数据核心时代”。

  在目前信息化的新阶段,“信息孤岛”成了制约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此之前,学校里各系、各部门为了教学等应用的需求,基本都在已有的网络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应用系统。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而有效的规划,各系、各部门开发或者购买的系统在数据结构、操作平台上的不同,互通性差,形成了部门壁垒、应用分割、数据孤立等现象。可以说,每新建一个系统就可能形成一个信息孤岛。因此,如何消除由于部门壁垒、应用分割、数据孤立而形成的“信息孤岛”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整合”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更多的是涉及教育与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等,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全面的更新与变革。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华为3Com建议,校园信息化可以遵循以下思路进行建设: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类建设。校园网的建设过程与周期都比较长,所以必须在一个统一目标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化;同时,考虑资金问题,应该分步实施;此外,校园网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校的种类、状况、前景等多种因素,以发挥其最佳效果。

  统一管理、共享成果。校园网建设从一开始就应该坚持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共享成果等原则。否则各行其事、各种系统不相兼容、数据不能共享,不利于统一管理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坚持以用为本。建设教育网的目的就是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否则,重复建设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共同建设、广泛参与。校园网建设不仅要学校领导重视,同时应充分调动一线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广泛参与。因为信息化工作最终是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所用的,离开他们的参与应用,效果将大打折扣。

              应用效果是关键 
 
  北京鸿合科技副总裁兼市场总监投影事业本部总经理张树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三是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建设。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硬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自动化系统;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题库的积累和建设;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建设、技术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建设。其中,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组织建设是保障。

  经过几年的高歌猛进,应该说中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部分先锋学校已经开始由偏重基础设施建设向偏重经营管理转变;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正逐步走向成熟。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1000所大学直接接入科研计算机网,2万多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和局域网。在技术研究方面,教育政务信息化、网格技术、视频会议、网上招生录取等应用,也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但基础建设仅仅是教育信息化的第一个阶段,巨额的经费投入之后,这些信息技术设备在教学中应用情况究竟如何?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如何?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了何种水平?教学资源的建设情况?这些恐怕是现在广泛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