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IT网_IT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Intel  “酷睿”旋风能否救主

政府采购信息网  作者:胡志敏  发布于:2006-07-05 14:49:55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Intel面对的,不仅是AMD的市场攻势,还有自身面临的变革。“酷睿”旋风能否“超越未来”并不关键,关键的是能否超越现在! 
 
  6月27日,Intel首款基于“酷睿”微架构的处理器产品——至强5100发布,这是Intel自奔腾后发布的第一款“酷睿”微架构双核产品,此次活动受到了业内极大关注。
 
  Intel终于爆发

  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此次Intel发布的“酷睿”至强5100处理器显得极为高调。不仅亚太区和中国区的高层悉数到场,负责Intel单双核处理器平台开发工作的副总裁戴安妮·布莱恩特也亲自坐阵演讲。尽管在此前的6月1日,AMD在美国加州提前宣布了其下一代架构的发展规划,抢去了Intel不少风头,但这并没有影响Intel用高调来对它作出回应。

  发布会上,Intel史无前例地打破惯例,以竞争对手的产品作为比较对象。这实际是Intel用行动对AMD之前的论调做出的反驳。此前,AMD曾公开叫嚣,说Intel即将发布的新型处理器性能低、功耗高。“这是第一个基于Intel酷睿微体系架构设计的双核产品,性能领先于AMD皓龙处理器。”布莱恩特说。

  为增加说服力,布莱恩特现场指挥工程师测试相同任务状态下,AMD皓龙与Intel至强5100系列处理器两者究竟孰优孰劣。两个现场测试的结果显示,性能方面,Intel比对手高出24%;功耗方面,Intel也是比对手省电三成。“很明显,我们处于领先地位。”布莱恩特不无得意的表示。

  “转型” 之痛

  事实上,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物进行产品发布,Intel并非是第一个吃螃蟹者,但问题是Intel此次为何要打破惯例,使用AMD处理器作为测试基准呢?记者从Intel了解到,与AMD产品进行直接比较将是今年Intel全球政策的一个转变。“以前来自法律方面的约束比较多,Intel怕被扣上垄断的帽子,所以在进行产品测试时往往采用自己的产品作为测试基准。由于竞争对手咄咄逼人不断挑衅,误导市场,Intel吃了很多亏”。Intel官方人士告诉记者。

  业内分析认为,在Intel与AMD的这场双核较量中,Intel显得有些被动。其原因并不能归咎于AMD的先声夺人,恰恰是Intel自身平台化转型带来的恶果。自从Intel宣告抛弃旧有模式,不再把精力仅仅集中在PC领域,而开始奋力推行平台化战略的时候,危机就已经蕴含其中。在外界看来,这种过分强调平台战略而忽略技术的预言似乎变成了现实。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指出,Intel的奔腾4是2001年11月出来的,其实2000年的时候产品设计就已经完成。换句话说,Intel已经有6年时间没有推出比奔腾更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技术产品。这对于一贯以行业领导者自称的Intel无疑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已经在今年Intel第一季度财报上凸显出来,首季度Intel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了38%。而他的竞争对手AMD今年一季度销售额增长了70%。

  不过,在Intel为平台化战略闹的正酣时,AMD已经在暗中大施拳脚。一方面抓住Intel在平台战略上的空档,通过合适的价格拉拢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专注于处理器业务,将产品做到更好,不断提高双核产品性能。如今,价格与性能无疑成了AMD手中的两大王牌,在这种情况下,AMD叫板Intel自然底气十足。
 
  谁会笑到最后

  就在Intel发布会结束的第二天,AMD公司针对“至强”处理器“在性能方面,Intel比对手高出24%,功耗方面,Intel也是比对手省电三成”这一结论做出回应。AMD产品经理在对比Intel处理器产品的参数后表示,“AMD产品的功耗远低于对手,我们能在保证主频的情况下,使功耗降到最低。”显然, “真假双核”一波未平,“功耗战”风云再起。

  在过去的两年中,AMD可谓一路凯歌,满面春风。凭借着64位和双核等优势,抢占了原本属于Intel的诸多领地,一进一退缩小了与Intel的市场份额的差距。包括IBM、惠普、Sun、曙光、清华同方等国内外厂商也都被拉到了AMD阵营。不过,纵观整个芯片市场,尽管AMD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Intel的老大地位依然无法撼动。

  分析人士指出,在经历了短暂的技术阵痛之后,全新的酷睿架构将把Intel拉回到健康态势。但是此时AMD与Intel已不存在明显的技术差距。双方将在相互“揭短”的过程中一同加速着芯片市场的技术更新,同样也会加速PC产业的洗牌进程。

  “人们不会怀疑Intel可以主导芯片市场,但也不会去质疑AMD的实力。两家各有自己的优势。”Intel公司副总裁、亚太区联合总经理兼中国区总经理杨旭在记者会上公开表示。争斗将不可避免,但争斗的结果却是在促进市场的发展。
 
相关链接 :
             AMD与Intel 恩怨史
 
1968年,鲍勃-诺伊斯(BobNoyce)和戈登-摩尔(GordonMoore)创建英特尔公司。
1969年,杰里-桑德斯(JerrySanders)与一组前Fairchild半导体公司雇员创建AMD公司。
20世纪80年代初期,IBM选用了英特尔的x86芯片和微软的DOS系统。为了避免过分依赖于英特尔,IBM要求英特尔帮助寻找另外一家供应商。
1982年,英特尔与AMD签署了技术交换协议,使AMD成为了IBM的第二家供应商。根据协议规定,AMD有权使用英特尔的“286”芯片技术。
1984年,英特尔抛弃AMD,单独提供“386”芯片。1987年,AMD对英特尔提起法律诉讼,试图解决"386"争端。
1991年,AMD对英特尔提起反垄断诉讼,称英特尔通过非法行为保护及维持其垄断地位。这是AMD公司首次认定英特尔公司涉嫌垄断,并一直将观点保留至今。
1992年,法庭要求英特尔向AMD赔偿1000万美元。并且,对于AMD的386处理器中所使用的英特尔专利,AMD可免交版税。
1995年,AMD与英特尔的所有主要法律争端全部解决。
2000年,AMD向欧盟提起诉讼,称英特尔的行为违反了欧盟的反竞争法。
2004年,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对英特尔涉嫌垄断进行调查。
2005年,AMD向美国特拉华州地区法庭对英特尔提起反垄断诉讼。
2005年6月25日,AMD根据美国法律的相关条款,在美国特拉华州联邦地区法院,对英特尔提起了反垄断诉讼。
2005年12月初,AMD向英特尔发出战书,要求进行对双方的双核处理器进行对比评测,真假双核“口水战”全面升级。

延伸阅读一:
              解读“双核”蓝图 
  
  双核处理器,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块CPU基板上集成两个处理器核心,并通过并行总线将各处理器核心连接起来。处理器性能是处理器在每个时钟周期内所能处理指令数的总量,因此增加一个内核,处理器每个时钟周期内可执行的单元数将增加一倍。如果要让系统达到最大性能,就必须充分利用两个内核中的所有可执行单元,即让所有执行单元都有活可干。

  如今双核处理器已经是人们选择PC的一个性能标准,双核处理器倡导的多任务操作,真正让人们体验到了“飞”一般的速度。从年初到现在,双核PC所引发的热潮除了厂商之间的价格战以外,更存在着AMD与英特尔两大芯片巨头之间的对垒较量。有人戏称,在PC处理器领域,如果将英特尔比作一只长期居于霸主地位的老虎的话,那么,虎口夺食的AMD可以算是一匹狼。2005年,AMD在国内先于英特尔发布了真正意义上双核芯片。而要说英特尔双核芯片的发布也并非是迟到,它的双内核Pentium D处理器,在上市之初就被喻为是处理器里的新革命,而酷睿微架构的出笼或许更有必要形容为一次里程碑。

  事实上,多核处理器的创新意义不言而喻,双核的横空出世标志着计算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多核处理器,较之当前的单核处理器,能带来更多的性能和生产力优势,因而最终将成为一种广泛普及的计算模式。多核处理器还将在推动PC安全性和虚拟技术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虚拟技术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好的保护、更高的资源使用率和更可观的商业计算市场价值。普通消费者也将比以往拥有更多的途径获得更高性能,从而提高他们家用PC和数字媒体计算系统的使用。 

  可以想象,在单一处理器上安置两个或更多强大的计算核心的创举已经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多核心处理器可以为战胜今天的处理器设计挑战提供一种立竿见影、经济有效的技术,降低单核处理器的频率上升而增高的热量和功耗。多核心处理器有助于为将来更加先进的软件提供卓越的性能。现有的操作系统(如MS Windows、Linux和Solaris)都能够受益于多核心处理器。在将来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时,多核心处理器可以为合理地提高性能,为用户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因此,下一代软件应用程序将会利用多核处理器进行开发。无论这些应用是否能帮助专业动画制作公司更快、更节省地生产出更逼真的电影,或开创出突破性的方式,生产出更自然更富灵感的PC机,使用多核处理器的硬件所具有的普遍实用性都将永远地改变这个计算世界。(蓝冰)

延伸阅读二:
            “双核”革命引发产业猜想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徐广茂:
  目前从整个CPU的发展趋势来看,多核、多线程和低功耗是其发展趋势。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这个领域的发展有一种主流趋势,现在是从单核进入双核的时代,意味着每一块板子的处理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另外一方面,多核的CPU有可能会优化我们的一些控制器的设计,因为有些其他控制器也是采用多CPU的方式进行管理的。所以,多核的确定将对产业发生重要的影响。

  双核CPU功耗的降低,同时引发了一系列功耗降低,供电的电源功耗也降低。计算机发热量减少,能耗也降低。总之,能耗的降低是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是符合我们整个节约型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双核对计算机产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计算机产业将会有更多创新的机会。就像今天的主题——引爆计算未来,从单核进入多核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的历史时刻。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性能计算中心邓教授:
  我们有这么一个设想,希望把每个大学的机器、每个大学的数据、每个大学的软件连在一块儿大家共享,这个项目做了两年多,现在有20个学校是我们的成员。要把20个学校变成100个学校,另外80个学校怎么能进入?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要有一台计算机,至少5000亿次/秒的计算速度。第二个必要条件,你得有2个T到4个T的存储器。要同时达到这两个目标,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个是能耗,其次是机房空间问题。如果使用单核,电费成本将是一笔不菲开资,而且机器占用的空间巨大无比,但推出多核产品,一个顶几个了。所以,从网格工程的角度来说,很需要用这种双核芯片做的机器。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铁刚:
  油气发展过程跟计算机密不可分。我们曾经买了一个“至强”的地震处理系统,由42个机柜构成。这个系统在油气的发现上起了很大作用,处理效率上比过去32位的系统提高了5倍以上,这就意味着我们用这个系统能够发现更多的油气。但是即使是这样的系统,对我们油田的勘探来讲,仍然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因为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我们现在对更大面积的地震勘探施工量越来越大,大的施工量从过去的几百平方公里拓延到现在数千平方公里,过去像网格里叠后的计算变成了叠前的数量,变成了几百倍上千量的数据量。这么大数据量的处理,对高性能计算的平台要求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希望对CPU处理器来讲,希望处理效率更高、功耗更低,这样才能满足我们未来勘探发现的需要。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企业信息化部应用开发处梁世平:
  目前,我们觉得电信的IT系统主要面临三方面的挑战:第一方面,来自于系统的适应性。我们今天电信的IT系统要适应、满足不断变化和增加的业务需求,最大的需求就来自于我们要由一个电信运营商向ICK,集信息内容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是这种大的需求。第二方面的挑战,来自于系统的扩展性。

  随着对系统的功能和需求的不断增加,要求内部的IT系统在系统的软件架构和硬件平台上能够进行快速的扩展。第三方面的挑战,来自于系统的稳定性。因为电信企业说一千、道一万是要为用户提供7×24小时的服务,所以要求电信的系统能够提供更高或者更可靠的系统来作为运营或者服务的保证。我们今天IT系统面临着有点像世界杯推出的虚拟足球一样,要求更快、更圆、更滑。(胡志敏)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